果果已经两岁四个多月了,尽管语言表达仍不够清晰,但我们能感受到他每天都在成长。他会说的词语更多了,表达方式更丰富了,甚至已经能组合出一些简单的短句,这些变化让人欣喜。然而,伴随着成长的,还有一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。
最近,他越来越“浑”了。只要没能满足他的某些要求,比如想看我们在抖音上传的“果果日记”视频,或者拿到心爱的玩具没能如他所愿,他就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。他会哭闹、扔东西,甚至用手打我们。有时是因为想要更多关注,有时只是因为想要掌控一切。我们试图安抚他,但由于他的语言能力还没完全发展,沟通总是困难重重。
因为目前他主要由爷爷奶奶在老家带养,我们夫妻俩只能隔一段时间回去看望他。每次我们回去,他总是特别高兴,晚上也不愿意睡觉,只想黏在我们身边。但同时,他在我们面前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“放肆”,仿佛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太责怪他,于是情绪更加自由地发泄。这种亲子间短暂团聚后的“反常”行为,也让我们时常感到无从下手。
1. 明确界限,引导而不是压制
1.1 提前预告,设定可控选择
果果已经能理解很多话,只是表达不畅。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些可能引发情绪的场景中,提前做“预告”,比如:“等一下我们只能看两个果果的视频,看完就去吃饭,好吗?”也可以给予有限选择:“你是想先吃饭再看一个视频,还是看一个视频再睡觉?”
这样做能帮他逐渐理解事情是有顺序、有规则的,也让他在有限范围内感觉到“自己有选择权”,进而减少爆发的几率。
1.2 情绪来临时,不反应过度
当他扔东西、发脾气时,不要急着制止或反驳,而是先蹲下来平静地看着他,说:“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。”然后停一会,看看他反应。如果情绪持续升级,可以试着转移注意,比如带去看窗外,或者拥抱他一会。
2. 用爱的连接抵御分离焦虑
2.1 回家时减少“仪式感”,增加“陪伴感”
孩子每次见到父母时特别兴奋、依赖,说明他在情感上是“缺席”了爸爸妈妈的。这种“放肆”行为,背后是安全感的不稳定。他不是变坏了,只是太想靠近你们。
我们可以尽量把“回去看他”这件事,变得自然一些,少一些铺张的热情、多一些日常的陪伴。比如给他讲你在城里的日常生活,睡前躺在床上轻声聊天,带他一起做些简单的小事情,这些细水长流的互动比热烈的抱抱和玩具更有安抚力。
2.2 用定期的视频连线维持情感
不在身边的日子里,可以和爷爷奶奶约定,每天或每两天固定一个时间视频一下。即使时间不长,也能让果果知道“爸爸妈妈一直在”,这对他内心的安全感建设非常关键。
3. 培养情绪表达方式
3.1 用绘本和游戏教他识别情绪
果果虽然表达不清楚,但理解力并不差。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情绪类绘本,比如《好生气的小狮子》《大叫的三角龙》等,帮他用故事的方式学会说“我生气了”“我难过了”。
也可以通过玩偶或角色游戏模拟一些场景:“小熊抢了果果的玩具,果果会怎么做呢?”让他自己代入角色,尝试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。
3.2 鼓励他用肢体、表情代替暴力
当果果想表达愤怒时,可以教他说“我不要”或干脆双手叉腰鼓鼓脸等肢体语言。每次他愿意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,都要给予肯定:“你刚刚没有打人,而是说出来了,我真的很高兴。”
4. 接纳当下的不完美
每个孩子都会经历“难带”的阶段,也会用各种方式挑战父母的底线。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立刻变得听话懂事,而是陪他慢慢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,怎么用语言、动作、安全的方式表达需求。
果果也许现在还不会说“我爱你”,但他黏在你们身边时的那份依恋,已经是最直接的表达。成长的路还很长,只要我们坚持温柔又坚定地陪着他,就一定能走过这些让人焦虑的日子,迎来更懂事、更能沟通的果果。
发表评论